近日,来自京津冀等8省市的大运河沿岸近百项非遗项目,亮相天津市杨柳青古镇。游人身穿华服欣赏大运河非遗文化保护成果。
今年初,京津冀三地正式实施了协同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决定,并建立了协同会商机制,共同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共建共享。
(相关资料图)
近日,本报记者行走大运河京津冀段,连线三地大运河文化专家、学者,就京津冀如何“一盘棋”激活大运河文化密码建言献策。
“龙头”“凤尾”迎来运河文化复兴
“让北京城市副中心成为大运河文化保护建设的示范区。”中央文史馆特约研究员、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首席专家罗杨表示,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作为北运河的北起点,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应该进一步深入挖掘大运河的历史文化内涵,精心梳理大运河的文化遗产,并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大运河文化遗产活起来,实现时间轴上的历史与当代的“古今连通”;发展轴上的文化与经济的“融会贯通”,擦亮大运河的文化品牌,讲好大运河故事,演绎大运河的风采,再现大运河盛景。
“云光水色潞河秋,满径槐花感旧游。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认通州。”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理事、北京大运河文化研究会会员任德永说,清朝王维珍沿运河北上,来京考学,留下这篇名诗。“直到今天,我们依然从诗中感受到千年运河的文化魅力。”
大运河不仅是一条流动的水道,更是一条流动的文脉。沿着这条文脉,京津冀区域相当比例的人口在运河两岸枕水而住,伴水而生。北京城市副中心荟萃了漕运历史、社会变迁、城市演进、民俗流转、宗教沉浮、戏曲传承、文学脉络等文化形态,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多样、分布广泛、体量巨大。
“去年6月,大运河京冀段实现跨境旅游通航,作为京杭大运河的‘龙头’‘凤尾’,北京城市副中心千年水道迎来了运河文化复兴。”任德永说,相信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带动下,京杭大运河京津冀段游船互通并不遥远,三地共同努力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好,也许下次,我们就可以沿着大运河坐船到天津相聚。
天津大运河文化遗产活力焕发
天津是“大运河载来的城市”,运河名镇杨柳青、河西务、天穆镇等城镇的发展与运河密切相关,重要的运河遗产有水工遗存九宣闸和工业文化遗产三条石博物馆,传统建筑石家大院和天后宫,十四仓遗址,国家非遗项目杨柳青年画和皇会等。
“近年来,天津市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一直在有力有序推进中。随着三地运河文化带共建共享机制的确立,天津市协同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工作方兴未艾,着力打造文化遗产活力焕发的大运河示范带。”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任云兰说。
首先,天津市政府精心组织大运河相关规划。构建了2+4+1的规划体系。2020年5月1日印发了《天津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提供了行动准则,并将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纳入天津市“十四五”规划纲要;2021年以来,又制定了《天津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和4项专项规划:天津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项规划、天津市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专项规划、天津市大运河河道水系治理管护专项规划、天津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专项规划,还制定了《天津市北运河适宜河段旅游通航实施方案》,规划引领作用突出。
其次,由地方政府出资对大运河沿线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了保护与修缮,并进行适度利用。近年天津市组织修复了北洋大学堂旧址、文庙、天津广东会馆、独流木桥等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还在持续推进对天穆村清真北寺、西站主楼、玉皇阁、天后宫宫门等文物建筑的修缮工程,推动武清十四仓考古调查和综合研究,天津市大运河文化博物馆也在紧张筹建中。
共建大运河文化带要兼顾生态与景观功能
“无论从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还是从城乡空间统筹布局,京津冀共建大运河文化带,流域的国土空间、土地利用形式必将发生变化,因此,京津冀共建大运河文化带要兼顾大运河的生态与景观功能。”河北水利电力学院教授王凤春说。
以大运河河北沧州段为例。沧州市地处冀中平原,地势平坦,气候为明显的暖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大运河沧州段占京杭大运河的1/8,按照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分为三个区:主河道两岸2公里范围内为核心监控区,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实行负面清单准入管理;吴桥、南皮、东光、泊头、青县、沧县和运河新华区等8个县(市、区)为核心区,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关键区域,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与城市特色,属于沧州大运河的代表性景观;沧州段其他区域为拓展区,是大运河文化带的重点区域。2014和2020年遥感影像数据显示,大运河沧州段核心监控区、核心区和拓展区,均符合耕地占主导地位,建设用地和水域次之的土地利用格局,生态环境得到合理保护和修复。
2019年以来,沧州市借助京津冀协同治理保护和利用大运河文化的东风,不断挖掘大运河文化内涵,共建大运河文化带过程中,注重兼顾大运河的生态与景观功能,不断加大运河两岸生态治理和植被覆盖率,沧州大运河城区段13.7公里水域于去年9月1日开通游船通航,实现了断航46年后的复航,再现了“一船明月过沧州”的美景。今年“五一”期间,大运河沧州城区段游人暴增,周末预约船票经常“秒空”。
(原标题:三地“一盘棋”激活大运河文化密码)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 韩梅
流程编辑:u027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漫画、视频等内容。
未经许可即使用,或以此盈利的,均系侵害本网站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