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3.5 亿打造的消防电影《惊天救援》是中国首部聚焦改革转制后新生代消防员的影片,该片讲述站长赵映旗(王千源 饰)带领通信员韩凯(杜江饰)、副站长刘子涛(俞灏明饰)、训练标兵小五及新人王文斌救援 " 化工爆炸 " 的故事。在制作、题材和演员都不错的基础上,《惊天救援》为何票房和口碑平平?类型化电影如何叙事创新?在文化意识、认识人性方面如何深入挖掘?考察这些问题,可以更好地探索类型电影发展路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融合 " 灾难 " 与 " 情感 " 的类型建构
随着《十万火急》《逃出生天》《救火英雄》等影片的有益探索,中国式消防电影的类型元素日益鲜明。与《烈火英雄》以石油码头管道爆炸为故事缘起类似,《惊天救援》的起因是化工厂火灾,火势蔓延会造成氢气罐和氯化氢罐爆炸,危险波及整个城市。以 " 大危机 " 事件打破平衡结构,探讨人性力量、多维情感以及生命哲学,成为影片的亮点。同时,影片有意设置拯救被困母女的 " 热开场 ",迅速启动危机事件的 " 快节奏 ",化工燃料是否会爆炸的 " 强悬念 ",救援小队被困火场的 " 大绝境 " 等,以 " 强情节 " 方式布局故事,吸引观众注意力。此外,在实景拍摄和数字技术重构的灾难场面中,演员们生动再现横渡火海、绳索滑降、毒气搜救、跨火线、铺水带、扛水枪、背伤员等一系列救援动作,凸显真实性与细节性。在 " 大危机 + 强情节 + 多细节 " 的 " 灾难叙事 " 中,《惊天救援》呈现中国式消防电影的类型化特征。
该片惊心动魄的 " 灾难叙事 " 立足纪实的现实主义手法,致敬和平年代的消防员英雄群像,彰显中国式消防电影的 " 硬核品质 "。而日常细腻的 " 情感叙事 " 则流露着温暖的现实主义,注重当下中国观众的心灵引导,传达中国式消防电影的 " 向美向善 "。当救援队员王文斌意外牺牲后,战友们为其父亲祝寿,在一句句 " 爸,我是你儿子 " 的台词中化解 " 失独家庭 " 的悲痛,这是亲情与战友情的相互转化。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救援队长赵映旗及其未婚妻张虹(韩雪 饰)之间颇具张力的 " 爱情线 "。张虹原本因赵映旗一心投入救援行动而想暂缓结婚,但在 " 天台被救 " 事件中,她看到消防员的艰辛和不易,心结由此解开,这是爱情从不解到理解的内在转化。影片的 " 情感叙事 "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勾勒亲情、爱情、战友情,向观众展示具体的、温暖的、有情感性的审美诉求。
融合 " 灾难叙事 " 与 " 情感叙事 " 的类型建构,是《惊天救援》拓宽类型化的艺术路径。通过张弛有度的灾难故事和催泪感人的情感表达,该片不仅描摹无所畏惧的消防员群像,而且借此展现新时代中国的新型救援力量。然而,与《消防员》《勇往直前》等经典消防电影相比,该片在人物设计方面仍有突破空间。比如中年男赵映旗正在面临家庭危机,青年男韩凯正在经历爱情困惑,这和《烈火英雄》中江立伟(黄晓明饰)的家庭困扰,徐小斌(欧豪饰)的情感故事如出一辙,略带 " 脸谱化 " 痕迹。其实,赵映旗曾失去过战友,有过创伤,再次面对战友牺牲时,会产生更强烈的心理活动,可以就此深入挖掘人物内核。我们不否认中国式消防电影的类型化发展有其必然性,但也需谨防高度类型化可能带来的模式化问题。
立足 " 生命共同体 " 意识的文化逻辑中国文化自古就有 " 三才者,天地人 " 的观念,后来经儒家继承并形成 " 生命共同体 " 意识。相较于《摩天楼》等韩国消防电影侧重于揭露权势的黑暗,《回火》等美国消防电影倾向于展示个人英雄主义,《惊天救援》是典型的中国式消防电影,立足 " 生命共同体 " 意识的文化逻辑,凸显友爱、自爱、爱亲人、爱万物的时代主题。
在《惊天救援》中," 拯救他者 " 的消防员形象,成为 " 生命共同体 " 意识的外化。赵映旗为了救困在车里的女孩,不顾油箱爆炸的危险,在燃爆前一刻脱离险境;小五为了救受伤的女孩,坠入强酸水,双腿遭到严重灼伤仍以救人为己任;刘子涛为了保护王文斌,负责危险的善后工作,险些命丧火海却仍关心队友安全;韩凯为了带走昏迷的伤员,把伤员绑在背上,即使不幸坠地也始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伤员;王文斌为了救赵映旗,被铁棍砸伤,即便有些懦弱却也能在灾难中勇往直前。面临火灾爆炸、化工毒气、地震崩塌等复杂灾情,救援小队的众多 " 利他 " 行为,传达 " 生命关怀 " 的价值观念,凸显讲求友爱的 " 生命共同体 " 意识,这是《惊天救援》的精神颜值,也是中国式消防电影构建价值观的逻辑起点。
值得注意的是,片中 " 生命共同体 " 意识的戏剧化呈现,以 " 防止氯气罐爆炸 " 的高潮戏为最。影片中的 " 化工厂火灾 " 无疑是重量级的,故事伊始便用 10 万吨化学品、100 吨氯气罐、上千个风险源等数据,强化灾难的 " 危险指数 ",并以 "100 公里以内的人与动物将遭受灭顶之灾 "" 一旦发生爆炸相当于 2000 吨 TNT 当量 " 等台词,触发观众的 " 吊桥效应 "。而随着火势蔓延和故事推进,阻止这场 " 大危机 " 的爆发,是落脚在了 " 拯救全市居民 ",还是 " 拯救王文斌 " 的 " 电车难题 " 上,救援小队在艰难的取舍中选择了前者,选择了舍身取义,选择了用生命守护人民。正是王文斌的 " 牺牲 ",解除了全城危机,也丰富了救援小队的立体形象,更形象化地阐释了 " 生命共同体 " 意识与中国式消防电影的内在关联。
然而,这种承载 " 生命共同体 " 意识的 " 牺牲故事 ",在商业表现方面却略显乏力。该片上映首日票房仅 800 多万,截止五一假期结束票房已跌出前十,原因何为?事实上,单从 " 牺牲故事 " 的设计便可管中窥豹。其一,王文斌 " 我不怕了 " 的牺牲精神固然可贵,但是 " 设计感 " 较明显,影片开头提及王文斌准备给父亲过生日时,观众即可猜到王文斌的结局,此为不够 " 新颖 "。其二,韩凯 " 请你勇敢 " 的牺牲故事本是为了升华情感,但是 " 合理性 " 遭到质疑,化工专家叶歆(佟丽娅饰)作为文职人员冒险进入灾区,只为了重启电源,极限情况下,韩凯让出氧气面罩走向死亡,此为不够 " 合理 "。中国观众的审美和消费理念已经发生变化,对于类型电影的美学要求越来越高,中国式消防电影想要获得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需要充分重视作品的惊喜感和逻辑性,从而快速适应不断变化的电影市场。
中国式消防电影要明确定位与叙事创新消防故事也是电影艺术的表现对象,消防电影是灾难电影的分支,是类型中的亚类型。作为一种亚类型,消防电影还非常年轻,相对其他类型电影来说更 " 小众化 ",类型突破也显得尤为重要。
在类型突破方面,《惊天救援》做了一些有益尝试。首先是选材的突破,该片首次聚焦化工厂救援," 化工爆 " 比起 " 油爆 " 有着更复杂的化学成分,题材上更具吸引力。其次是科普知识的突破,该片再现消防无人机、" 暴雪 "" 水龙 " 灭火机器人、氯气捕消车、全覆盖电磁炮、远程灭火导弹等新一批高科技消防救援设备,让观众见识 " 黑科技 " 的力量。还有视觉效果的突破,震撼的火场特效,1:1 复刻的救援场景,不仅丰富了视觉可看性,而且又强化这场救援行动的危机感和使命感。《惊天救援》这样的 " 小众化 " 亚类型电影,更需要观众和口碑,此前该片的 " 北大路演 " 事件也是其票房不利的诱因之一。
《火烧摩天楼》《烈火雄心》《焦土之城》等海外经典消防电影曾在国内产生较大反响。中国式消防电影需要明确 " 国际化 " 定位,注重消防形象、文化意识以及人性的挖掘,以中国消防救援故事产生 " 回返影响 "。《惊天救援》对这些内容有所呈现,但挖掘得还不够。影片在塑造消防员救人的形象时,往往使用慢镜头,悲壮的背景音乐以及爆炸声密集的环境音响,致使代入感弱化。另外,虽然影片有意识地展现以 " 爱 " 为核心的 " 生命共同体 " 意识,建构诸多人物的 " 牺牲故事 ",但是每个人物、每条支线的丰富性和关联性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类型电影是一个迷人的 " 谜 ",我们不能因循守旧地按既定内容创作,也不能过度逢迎地按市场需求生产,而要进行有价值的谋篇布局和叙事创新。像《惊天救援》这样的类型电影,只有在类型建构和文化逻辑上继续深耕,才能真正提升中国式消防电影。
(作者为苏州科技大学文学院讲师、艺术学博士)
作者:艾志杰
编辑:王雪瑛
责任编辑:邢晓芳
*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